关灯
护眼
    百官朝拜之后,邹庆奉帝君旨意,把许安归的奏表念了一遍。

    武官们一如既往地、安静地站在朝堂最后,文官们听到这个奏折,却也没有跟身边的人小声议论,也是低着头一副听圣训的样子。

    东陵帝心中瞬间明了,看来许安归夺回南境两座城池的事情,昨日才从中书省送到的他的手里,今日大殿之上的所有人早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这奏表尚未到御书房,这消息就不胫而走,可见太子势力如今在朝堂之上大到什么地步。

    东陵帝心中愈来愈冷,有一种不好的预感,刚要开口,就有一个御史上前身子微弓:“陛下,臣有事禀奏。”

    东陵帝眉头一皱,心中冷笑一声,装出一副不悦的神情:“等下再说。现在要议的是六皇子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那御史抬头:“微臣要禀报的事情,就是六皇子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东陵帝看着殿下站着的那御史,态度淡然,躬身尊敬,不卑不亢,就知道这御史的奏折是不得不接了。

    御史台负责纠察、弹劾官员、肃正纲纪。

    别的地方的奏折可以不听,但是御史台的御史们的奏折,必须听。

    这是先帝在的时候就定下的规矩。

    东陵帝冷眼仰了仰下巴,让御史快说。

    御史好似丝毫没有察觉到东陵帝的不悦,把手中的奏折呈上,说道:“下官要弹劾的是现任镇南大将军,六皇子殿下!”

    这个奏折一出,站在最后面的武官们都纷纷抬起头了,冷眼看着那个上弹劾六皇子许安归的御史。

    东陵帝脸色微沉,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那御史低下头,一字一句缓缓说道:“两个月前,六殿下在南部帅兵之时,曾没有军令擅自带着三千精骑一路向南。而后三千精骑被乌族截获,伏杀在北漠荒原之地,无一生还。没有军令擅自出兵,有违军法,这是罪其一。东陵花大代价训练的三千精骑与三千骏马尽数被乌族虐杀俘获,让我东陵损失惨重,这是罪其二。六殿下在南境斩杀了太子殿下派去传口谕的内官,藐视东陵储君,这是罪其三。以上三罪,有违国法,目无君上,罪恶涛涛。还请陛下明察。”

    在这个节骨眼上,有御史以有违国法、目无君上前来弹劾战功赫赫的许安归,其心可诛!

    然而东陵帝根本无法回应这本弹劾。

    因为八年前的“朝东门”事件,他与太子联手诛杀那些战功赫赫的将军的时候,用的理由就是“有违国法,目无君上,乱臣贼子,其罪当诛”!

    哪怕是现在,那“朝东门”的影响都一直还在。

    所以朝堂之上,由言官武官左右分立,改成了言官在前武官在后。为的就是要杀一杀这些武官的锐气。

    而现在这御史所言,无论对与错,东陵帝都不能轻易驳了去。

    不驳那便是相当于承认了许安归的罪责,而驳了就是承认当年他做的那个决策是子虚乌有。

    这不相当于当着满朝武官的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承认当年的事是他做错了?

    帝君心中羞怒,不是旁人能知——

    难怪太子称病不朝,原来是在这里等着他。

    八年兵权外放,武官们虽位列朝堂,却没有参与过任何奏表内政。

    昨日许安归大胜南泽的消息早就飞入东宫。

    太子知道许安归这一仗赢的不仅仅是两座城池,更是赢得了边关未来几年的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这种大功,在朝堂之上是不得不赏的。

    但是许安归本就是东陵皇子,身份显赫。金银钱帛这些东西,他自然是不缺的。若是只赏金银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,少不得又要寒了那些戍守边关的将领们的心。

    早些年,自己与太子为了推行新政,已经把所有武官都尽数得罪。

    朝堂之上武官看似恭顺,不代表他们没有任何意见。

    现在能留在朝堂之上的那些武官,看着当年那些股肱之臣在一夜之间化为灰尘,心中怎么会没有一丝寒凉?

    武将可以打压,可以降罪。

    但,有军功者必赏,是写在军法条文里的,是不可动摇的国本新政!

    八年过去了,军营里总还有一些没有经历过“朝东门”事件的后起之秀有报国之心。

    从这些年的新政不难看出,帝国正在试图从新一辈中挑选一些能够肩负大任的青年将领。

    为了让这些后起之秀知道朝廷有意厚待有军功之人,重新树立在军中的威望,六皇子许安归大胜这件事,是非赏不可,而且要大赏!

    毕竟在东陵帝心里,无论如何赏赐许安归,那都是赏给了自己的儿子,肥水不流外人田。这样既缓解了这些年的父子之情,又可以让那些有心建立军功的年轻一辈看见希望。

    若是要大赏许安归,那必然是加封亲王,还给他本来应该拥有的一切荣光,留在许都留在朝堂之上为东陵效力。

    但这似乎不是太子想看到的结局。

    如果许安归大胜这件事处理不好,唯恐心存异心者挑唆。